查看原文
其他

沈江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阐析

沈江平 东南学术 2023-03-2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阐析


刊于《东南学术》2022年第3期
    





沈江平教授


     

作者简介  

  沈江平,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借鉴,有其特定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受益于不同时代培育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给养以及外部文化有益元素的汲取。发掘和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外来有益文化融会贯通的三种文化传统。这三种“文化传统”分别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基、灵魂和催化剂。它们存在角色分工上的差异,却又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汇聚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之中,共同锻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并彰显其精神质地。立足于文化角度来阐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助于从精神观念层面确立这条道路区别于其他现代化路径的关键标识。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照搬照抄,而是一条独立于西式现代化的具有本民族精神气质符合国情的可供借鉴的发展道路。近代以来,以超越传统、追求现代,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独立自主、对外开放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攻坚克难、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不深入绵延至今的中华民族璀璨历史和文明发展史中去,不全面把握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艰辛革命历史,不辩证看待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演进史,就不可能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内涵意蕴,更无法企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解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然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具体的语境。除此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如何凝练和概括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藏的文化传统问题。


 一现代化与文化关系阐析 引言


解读现代化因视角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现代化首先是指社会发展变化图景,然后是这种变化图景中蕴含的对某种价值的追寻。价值的追寻恰恰是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纵览人类发展史,作为系统工程的现代化,标示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变迁,其中文化元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先进的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落后的文化则起着消极的阻碍影响。文化孕育着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撑,但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呵护。文化是现代化灵魂的标识。

   

其一,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定位。从字面理解,现代化直指先进的社会发展水平,简而言之就是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和推动,没有现代科技就没有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等,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科学技术就是现代化的驱动力和发动机,邓小平同志断言“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可谓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现代化的实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拓展而超出了最初被视为工业、技术等内涵的界定范畴。“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技术发展、体制转换等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而且是包括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态的人自身的现代化。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科学“首先在那些有闲暇的地方被发现”。正如默顿所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思想感情, 属于那些永远影响着科学发展的文化变量。”这无疑道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地看,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与该国自由、自主、平等、宽容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很难想象一个专制、迷信、等级森严的国家会鼓励“离经叛道”的科学研究。因此,现代化需要鼓励并倡导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探索精神,当然也离不开吸收并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化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因此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客观地讲,一个相对稳定、自由的市场则离不开市场主体之间所建构起来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的维系又与一个国家的民主氛围及其制度建构密切相关,我们知道,科学和民主是西方近代文化的精髓,它们构成了现代化的两个文化支撑点。而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承载着价值,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人文关怀。由是观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推动力,是现代化进程的内生动力因素。

   

其二,文化发展的继承特性。历史不容隔断,作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发展必然要放在人类整个历史发展中来阐析。生存和发展等问题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首先面临的共同性问题,而表征人类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则必然会有其共同的一面。但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大不相同,人类由此缔造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而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且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因而受到这些不同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的现代化道路也必定各具特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代化进程也是如此。当然,这种作用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事实上文化是因变量,它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中介,但又能给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反作用力量。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复性机制和创新性机制两种不同的路径。包括现代化在内的人类发展进步,往往依靠生产工具、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等社会创新来推动。东西方文化发展表明,西方文化发展具有跳跃性的特点,中国文化发展则具有延续性特点。这种延续性当然是发展的,但文化发展不是取代,而是如造山累土,薪火相传。文化虽是观念形态,但其积累性、持续性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却是任何其他社会现象所难以具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创新驱动机制,与这种制度相匹配并吸收借鉴各种文化传统有益养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生成于中国现代化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并以其对全部社会生活的渗透力来发挥作用。

   

其三,中国历史经验事实的昭示。近代中国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目标,其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上的发展,还需要思想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转变。因此,在国人看来,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意义上的现代化,二是文化意义上的现代化。所谓经济现代化,就是要发展工业与商品生产,倡导科学技术,增强国家的物质财富。所谓文化现代化,就是要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进一步建立政治民主化,发展文化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国家的精神财富。中国的现代化是二者皆不可偏废。五四运动祭出“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无疑抓住了当时中国问题的本质。总体上说中国是被动纳入到现代化浪潮中的,外来侵略导致封建社会进程的中断,在不甘落后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接触到了现代气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人一直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缠中摸索、探求救亡图存的强国之路。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导的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的自强求富运动,到戊戌维新派推动、革命派促进的学习西方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文明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和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为标志、倡导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精神文化文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近代中国对于现代化路径的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谓不坎坷,究其缘由在于没能处理好科学与民主或者说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的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执着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历史证明并没有获得成功,因为不进行文化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没有赖以生存成长的土壤。有的企图“全盘西化”,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冀望中国富强,同样没有成功,因为文化现代化不能依赖于全盘引进,而一个民族的文化革新是不能与传统彻底隔绝的。事实表明,唯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最终在扬弃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现代化之路。现代化既不等同于西化,也不是忘掉老祖宗。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建构现代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文化,必须改变原有思维模式,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中西古今之争、体用道器之辩。从思想文化层面振兴中华文明,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核心旨趣。


总而言之,文化和文化观念的作用无处不在。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人文文化,对于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同程度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艺复兴运动所追求的人的完美化和多才多艺,为欧洲成为近代科学技术的摇篮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理性、科学、自由、民主,既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推力,也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不可缺失的关键元素。作为传统上政治与文化高度同一的国家,中国现代化又有其特殊之处,既要坚持“宏大叙事”,又要不断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竭动力就内生于中国文化的这种创新之中。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已成为当前我们解读不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标识。

  

 二文化基因根植于“文化传统” 引言


任何现代化道路都不可能照搬照抄、拿来就用,必定是一个国家的多重因素长期积累、交汇、碰撞和贯通的抉择。也就是说,一条现代化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历史承袭和内在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并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显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取向,同时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建构的民族文化意蕴。其本根渗透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不仅凸显民族固有文化的恒久积淀,更蕴含包括外来文化在内的现代有益文化元素的支持。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深层基因密码就是文化。固有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历史走向、独特的国情民情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发展,决定了中国要走一条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倡导多元文化融合,共同发展。只有深刻理解蕴藏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文化基因,才能把握其根基、底蕴和发展逻辑。

   

文化基因离不开文化传统的供给,但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有效构成。传统是一种蕴藏巨大能量的东西,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传统是植根于民族的延续发展之中并被后代继承实践的一种稳固结构,但传统并非亘古不变,而是处于绵绵不绝的变动与创造之中。人类历史是在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进程中开拓创新发展的。传统与进步并非等同,而是具有双重关系,文化也是如此。传统文化怎样才能演变成进步力量,而不是成为阻碍破坏力量,这是每个民族在处理本民族传统文化时都会遭遇的重大课题。传统文化要成为一种进步力量,就必须呈现为凝聚民族世代智慧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面相。传统文化的这种转变过程,我们称之为由传统文化向文化传统的转化。质言之,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存在变革和转化的问题,二者关系密切。一种文化传统必然以某种传统文化为基础,一个民族要形成某种文化传统,必然是从特定民族传统文化出发的扬弃和创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就无从谈起。此外,一个民族如果拥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却不能把它转化为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好比束之高阁的典籍,只是供人凭吊和怀念罢了。简而言之,中华民族在探求自身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批判继承,将适合时代发展的精华转化为可以世代流传、发展传递的文化传统,使之从精神智慧变为现实思想,最终影响和引导生活实践。质言之,传统文化唯有转化为文化传统,才能彰显其文化效用,否则就很有可能因为时代久远、社会变迁而中断或失落,也就无法更好地呈现民族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无视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要成为一种文化传统,都要受制于其所依存的社会形态及社会制度,并通过一定的路径和方式来达成。自从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从根本上主导传统文化向文化传统的转变。“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一个主导社会走向的阶级必然主导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精神生产必然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思想文化领域的传承与创新。这种精神生产无疑包含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传统这一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制度决定着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毫无疑问,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等在内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运行。社会制度归根到底为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传统提供了价值导向,发挥了过滤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中与社会制度相匹配的精华转化并继承下来,而将不匹配的部分予以滤除和抛弃。除此之外,文化土壤也会对这种转化产生独特的影响。如外来优秀思想文化要在中国生根发芽,会有一个冲突、适应的淘汰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外部文化都能生存下来。即使是本民族自己的好东西,也有一个适应和扬弃的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如此。这也表明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精华都能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成为文化传统而保留下来。从文化的发展规律来说,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传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它还受到特定社会制度的制约,而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传统的比重。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在转化传统文化的取舍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从而孕育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不断排难除险,稳步发展,除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外,关键在于这条道路融入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选择符合中国国情、广大人民利益和人类发展规律这个大趋势。


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但人又必须从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料中寻找当代文化构筑的要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主导下在具有几千年思想文化传承的国度不断探索,不断继承传统、改造传统、再造传统和发展传统的过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化血脉已然贯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的不仅仅是一条追求发展生产力、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丰裕的路子,更重要的是思考开创一条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显而易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属性的根本因素,而中国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价值诉求则是中国在塑造文化传统过程中的核心理念。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同时面临民族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外来传统文化的取舍和抉择。习近平强调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在“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形成其文化基因的。如此看来,民族文化传统、革命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三个组成部分。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因的三种“文化传统”必然生成于、存在于、发展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离开这个文化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可以断言,以上三种文化传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具体构成要件。要在推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事业中永远保持高昂的开拓进取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三个文化传统。

   

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又博采众长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这条道路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也深刻影响着其他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的走向。开展这条道路的文化解析,归根到底是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事实证明,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才能继承、发展好三种文化传统,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生成与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生成与优化 引言

   

当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文化传统之后,其蕴含的思想智慧必定能为所处社会条件下的精神观念、思想文化、生活实践提供有益养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是如此。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成于中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之中,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则诞生于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历程之中,而外来文化传统则在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交流碰撞伊始就开始塑造。三种“文化传统”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历史最为悠久,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根基”所在,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则孕育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新的形式延伸和再创造的结晶。外来文化传统则融汇于其他两种文化传统之中,其有益成分被充分吸收和借鉴。三者共同搭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基本架构。由于这三种文化传统的内涵和特质不同,它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角色和担当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具体阐发它们各自在现代化进程中究竟承担着何种角色和发挥何种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化而成的“文化传统”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和践行,离不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传统。回溯过往、放眼未来,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乃至于现代中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道德观乃至理想信念至今仍对发展现代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民无信不立”“人之所助者”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念为现代化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道德约束,倡导爱国主义精神、重视人格修养的崇德精神、推崇仁爱的宽容精神和弘扬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凝心聚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出了千差万别的人文传统和文化习惯,进而探索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开启现代化道路探索征程以来,以天下大同理念塑造的共同体文化基因,铸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以自强不息精神形成的独立自主文化基因,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两个文明协调并进的优于西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以家国情怀凝聚的认同文化基因,造就了一条炎黄儿女团结奋进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正如台湾地区学者杨国枢所言:“民族主义不仅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动力,而且也可以成为现代化的目的。国家的独立、自主及尊严,是民主主义所追求的目标,而想达到这一境界,现代化似乎是最明显的手段或途径,因为已独立、能自立、有尊严的国家,大都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借助文化整合实现外在现代性与内在社会变革要求的统一,深刻地嵌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实践之中,开创出一条极具民族特色和世界理念的现代化之路。

   

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灵魂。从解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文化传统来看,除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且不断发展的民族文化传统,还有一个就是中国革命的传统。这个传统是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锻造而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红色革命文化有其特殊指称,它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反抗西方列强入侵以及反对国内各种反动势力的过程中所塑造的具有浓郁中国革命特质的先进文化样态,以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为其内核。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显然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时期实践的文化凝练表达,同时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岁月的具体形态呈现,凸显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和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贵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构建出来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彰显时代发展走向和时代诉求。革命年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实践和创造性发展转化,破茧成蝶进化成为特色鲜明的红色革命文化传统。而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多样化的文化观念和复杂的社会思潮,以其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勇于变革的精神为亿万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红色革命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它扫除了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障碍,是实现中国走向光明前景的伟大精神变革。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非共时态,而是历时态的。我们要借鉴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有用的部分,弘扬和发展优良的革命文化,使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构建独树一帜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锻造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和魂魄,最终孕育出有别于西式现代化道路特质的文化基因。

   

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外部文化有益元素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催化剂。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并非内源性的产物,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受到了外力的影响。鸦片战争失败导致国门被迫开放,中国不得不开启探索现代化的征程。资本主义文明入侵引发了中国人的现代观念,于是开始向西方资产阶级学习,先学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业,又学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再学科学、民主的思想文化精神,虽然每次学习都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最终又都以失败而告终。之后中国人又选择了向无产阶级学习,学习并接受马列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最终成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走上了独立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作为后发国家,在辩证吸收借鉴中,中国走出了一条超越以往各种发展模式的现代化之路,从根本上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以及“资本逻辑”和“异质文化冲突”等误区,为人类发展、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当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吸收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外来文化中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进步的文化选择,体现出人类在资本主义阶段所形成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财富,尤其是创造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的整体置换常常事与愿违,因为“一个文化因素,在它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是无害或是有利的,但是在它闯进的另一社会体内,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我们不能跟在西方现代化模式后面亦步亦趋,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以及“西方之乱”等都说明西方发展道路的内在悖论。历史昭示,如果丢弃自身文化传统而盲目接受外来文化或者故步自封、唯我独尊,只会使现代化发展误入歧途乃至陷入危机。

   

三种“文化传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则兴,分则衰。三者是一个统一过程。由此看来,以上三种“文化传统”融汇为一种文化基因,嵌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质言之,民族文化传统、革命文化传统和外部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基本架构,既不走苏联建国初期“拉普派”否弃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道路,也不走惟传统文化为尊、儒家救国的错误道路,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自信,既讲革命精神又不搞唯革命论,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平稳向前。


 四结 语 引言

   

现代化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产物,人总是从已有的资料中寻找构建符合新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的要素。这就决定了任何社会、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无法彻底切割传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依托包括文化传统在内的延续中国元素和吸收外部文化传统的结晶。它的建构和推进对于未来而言当然也是一种传统。而对于过去而言,它又是建立在某种传统上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构建和推动。当前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遵循其文化基因的价值理念,将三种文化传统的精华转化为内容支撑和养料来源,共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气质,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如果仅仅把文化传统当成传统文化,束之于高阁,其精华养在深闺无人知晓,这不是对待文化传统应有之义。据此而言,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绝不是一种纯粹的生产力的提升,其所蕴藏的文化传统不容忽视。就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文化传统来说,它不应是单数,而是复数。民族文化传统、红色文化传统和外部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三个基本来源,依托中国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地对三种文化传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与融合,赋予其新的内涵,着力推动中国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努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健康有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人经过百年探索及其文化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与发展经验。

   

〔责任编辑:李 欣〕




为适应微信阅读,略去注释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2年第3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为进一步规范稿件采编流程,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东南学术杂志社和中国知网合作,正式启用线上采编系统,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支持。《东南学术》唯一线上采编系统的网址为http://dnxsh.cbpt.cnki.net,作者可在网站的“作者投稿系统”中注册账号,进行网上投稿,跟踪稿件处理结果。即日起,原投稿邮箱不再接受投稿。

    《东南学术》一向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从不以任何名义向作者收取费用,凡要求作者缴纳诸如审稿费、版面费的,均系假冒我刊的诈骗行为;任何非dnxsh.cbpt.cnki.net的所谓“官方投稿网站”,均系假冒网站。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注意。

    《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是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期刊、全国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福建省十大名刊名社(2019)。多年来,《东南学术》平均影响因子进入全国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发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国性重要文科学术文摘刊物上的转载率均居福建省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观点 | 学术论文写作:选题、资料、规范和方法

2022-05-2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